人們坐著看手機或筆記本電腦
  • 獎項和成就
  • 科研
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可穿戴微型生物電子傳感系統,可以讀取人體微弱的電化學信號。系統只有一枚硬幣大小,可應用於個性化健康監測,例如測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等。
  • 科研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如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等,皆可利用宿主細胞蛋白酶「半胱天冬酶-6(caspase-6)」進行更有效的複製,並闡釋其相關原理。研究結果經同行評審,已於《自然》雜誌發表。
  • 科研
由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Bayden D. RUSSELL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與澳洲悉尼大學海洋研究所的Maria BYRNE博士合作,透過模擬海洋熱浪的實驗,評估成年海膽 (Heliocidaris erythrogramma)能否把抗高温的保護機制傳承給下一代。結果發現,暴露於海洋熱浪下的海膽能生産成長速度較快及體型更大的下一代,而這些後代的抗熱能力也相對較優,可以在炎熱的環境下存活。然而,若熱浪持續,海膽後代在成長及發展過程中的死亡率亦會上升。這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發表。
  • 學生、校友和教授的故事分享
六位運動員在各自的運動領域成就卓越,是運動界的明日之星。為表揚他們的傑出表現,港大於今日(8月1日)舉行「香港大學李兆基頂尖運動員獎學金頒獎禮」,恒基兆業地產集團主席李家誠博士、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林高演博士、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港大收生及國際生交流事務總監嚴志堅教授等嘉賓出席了頒獎禮。
  • 獎項和成就
  • 學生、校友和教授的故事分享
身為香港大學2020-21年精英運動員及就讀於經管學院的楊芷齊同學於2022年6月18日參與2022年香港盃射箭比賽,奪得女子個人組冠軍。隨後她遠赴法國巴黎參與6月21-26 日所舉行的2022年射箭世界盃,並在比賽中刷新了三項香港紀錄,分別是:個人室外女子複合弓50米淘汰賽、個人室外女子青年複合弓50米排位賽及個人室外女子青年複合弓50米淘汰賽。
  • 獎項和成就
  • 科研
香港大學(港大)物理學系的研究團隊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大規模的數值模擬,發現歸納高度糾纏量子的獨特物質形態「量子自旋液體」的明確測量方法。
  • 獎項和成就
  • 科研
來自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和香港珠海學院資訊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人工智能,可以自動設計個人化假牙,提高效率和減少所需時間,讓牙醫能提供更順暢的服務,同時改善患者應診體驗。
  • 獎項和成就
  • 學生、校友和教授的故事分享
由香港大學(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褚智勤博士與機械工程系林原博士、南方科技大學李攜曦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上述問題,開發了一種基於GaN光學芯片的高度集成、低成本微型光學顯微傳感系統,實現了在空間受限的情況下,高濕度細胞培養箱內無標記細胞活動的監測與分析。團隊並成功將新技術應用於藥物活性分析篩選和免疫細胞分化進程的實時定量追踪。
  • 獎項和成就
  • 科研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楊偉國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無創式微波高溫熱療技術,成功恢復失效的傳統抗生素對多重耐藥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深層組織感染(如尿道炎或腹膜炎)的治療效果。
  • 獎項和成就
  • 科研
  • 學生、校友和教授的故事分享
香港大學(港大)的工程專家從三葉草的傾性運動蒙受啓迪,研發出一種摺紙微流控裝置,可對外界環境變化作出反應,例如溫度、光線的強度和濕度。研究團隊將此項可變形的微流控裝置命名為 TransfOrigami microfluidics(TOM),來強調它的形狀變化和摺紙結構之間的密切聯繫。這項重大突破對於未來實現微流控裝置可因應環境而作出變化具有深遠意義。